过去1个月内,两笔交易,三个巨头,BAT悉数出镜。
2018年10月15日,饿了么正式宣布百度外卖更名为饿了么星选,而就在几天前饿了么宣布与阿里口碑合并,加之腾讯系的美团于今年9月20日的上市,正式宣告了红黄蓝大战最终结果,百度外卖业务出局。
2018年10月2日,腾讯音乐集团(TME)赴美IPO落定,而15天后旗下原本拥有百度音乐且持股并作为太合音乐大股东的百度突然宣布战略投资网易云音乐,此基础上加阿里音乐的阿里星球,使得国内三大音乐集团格局最终明了。
紧接着,号称估值750亿美元今日头条,在Pre-ipo期间宣布进军电商威胁阿里。此前它也因为分流大量腾讯用户时间和流量引发长达半年之久的头腾大战,但没有人注意到的是今日头条核心的收入来源,是其带走了大量本该属于百度的广告业务。
「百度的工程师,阿里的运营小二,腾讯的产品经理」,不可否认BAT三家公司在不同核心领域分别代表了中国互联网的最高水准,即便是今天包括AT在内仍然没有人胆敢否认百度在技术方面至今仍然保持着优势。追溯百度过去数年间为何突然掉队的原因,似乎并非仅仅因为丢失移动互联网流量第一入口的说法那么简单。
2008-2009年间,彼时如日中天的百度押注阿拉丁平台与框计算技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条稍纵即逝的赛道事实上却是PC互联网时代的绝唱。此期间,原本作为BAT中技术实力最弱的阿里巴巴却率先开启了阿里云的未来之门,而腾讯云开放平台也在此期间悄悄开放了首批外部应用的接入。
2011年起,当百度缓过神来开始自上而下开始转向云计算赛道时,却意外的遭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突然降临——微信抢下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流量入口,腾讯迅速取代百度成为新的流量巨头。2012年-2017年,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围绕出行、本地生活、文娱、互联网金融、电商、社交等三十多个赛道的大战忙得不可开交。
那百度的未来在哪里?
过去6年来,百度战略收缩并拱手让出手头已有赛道,后退一步的进入了公司的战略转型期。伴随一场网盘大战的爆发,百度云小试牛刀拿下云储存赛道,而后又继续默默加注人工智能,静待时机成熟。
直到2018,天下大变。
头腾大战,传统业务上的问题让腾讯遭遇了8年来最凶险和危机的时刻,并直接引出了历史上第三次重大架构调整;正当马云宣布退隐之际,拼多多抄底淘宝网,阿里野心勃勃的新零售战略刚满2年却被10年不遇的经济下行所打断。
AT两家在同一时间被迫驶入了TO B业务的新赛道时,突然发现百度方面因为其人工智能业务与TO B赛道的强关联性而再次拿回了不输10年前的优势站位。
BAT再次会师,重回同一起跑线。
站在纯技术角度回顾过去10年,BAT各自在技术赛道上的抉择,其得失实际决定了其公司发展之路的成败。10年前百度押注框计算与阿拉丁计划是否是错误的?BAT三家的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方向上为何存在不同纬度?面向未来的TO B赛道中,BAT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分别拥有怎样不同的切入口与侧重点?最先布局人工智能的百度,将靠什么来完成翻盘?
若要铸就曾经辉煌,唯有回到年少轻狂。
历史,总在悄然间不断重演。
1
框计算之争:2008年12月-2009年8月
2009年8月18日, 北京大饭店。在百度创新技术大会上,李彦宏带着李一男、叶朋一起,提出了一个十分接近于谷歌ONEBOX整合搜索技术的全新概念——框计算,而这距离上一次发布阿拉丁计划仅仅才过去了8个月。这也标志着百度已经到了可以大规模流量变现,收割竞争对手战利品的快乐时间。
因为谷歌中国败局已定。
1年多前,谷歌中国办公室创始团队中最优秀的工程师——黄峥离职创业,而在本次大会结束的第17天后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的负责人李开复突然宣布辞职。2010年1月12日,25岁的蒋凡陪伴谷歌中国走完最后一程。显然谷歌的退出,对于彼时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乃至百度本身的业务线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条百度在谷歌退出以前的产品技术时间线:
2002年,百度内部项目代号的“闪电计划”——日访问页面提升10倍,日下载数据库量级达到谷歌的130%,更新频率更高,且页面反应速度必须持平谷歌。
2003年,百度图片、新闻搜索业务上线,而这项技术直到2011年谷歌才在INSIDE SEARCH大会上发布。同年,百度贴吧上线,直接切入了社交网络领域。
2004年,百度WAP搜索发布,率先拥抱移动互联网。
2005年,百度知道上线,将互动问答平台与搜索业务完美结合,而谷歌问答直到5年后才姗姗来迟
2006年,百度百科上线。
截止2007年底,百度的产品技术线清一色所共有的显著特性中最核心的一点,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走对方没走的差异化道路,使其无路可走。这个问题上,淘宝网大战ebay以及QQ大战MSN时都曾采取过类似的策略,但上述产品差异化的前提必须是拥有一个直接威胁自己性命的竞争对手存在。
没有谷歌陪练的百度,却放松了本不该放松的警惕性。
此时距离北京1200公里外的杭州——阿里巴巴已由王坚博士启动了阿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架构自建。而腾讯这边的邱跃鹏,早在6年前QQ空间、QQ秀业务线时就已经发现了彼时腾讯基础设施架构陈旧导致响应速度诸多的问题,他于1年多后开始启动了腾讯云的小组。
那么,彼时BAT公司为什么会选取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发展赛道?
显然,阿里云计算、腾讯云都是自下而上发展的产物。特别是2008年,淘宝网终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而这种增长带来的问题则是阿里服务器在用户订单暴涨面前旧的IT基建已经无法满足,而如果只是继续采购服务器的话,面对当时还未全面盈利下本身免费还不扣点的淘宝网,可能彼时全部收入加一起都不一定购买服务器的,为此阿里云几乎可以视作阿里历史上继淘宝网、支付宝后的第三次独立创业项目。而腾讯方面,汤道生、郑志昊的QQ空间与庞升东51.com激烈交火的日子里,最让马化腾提心掉胆的也是因为IT基建问题导致QQ空间加载速度一直提不上去,导致全国QQ空间响应速度基本都维持在5秒以上,因此腾讯云的萌芽也同样来自彼时业务线的急迫需求。
但百度框计算、阿拉丁计划显然是自上而下思路影响下的产物。百度基于彼时与谷歌之间的竞争即将结束收尾,作为一家以搜索为核心业务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有资格,也有义务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广告收益来给予海内外投资者更多信心。于是在基于广告收益提升的大前提下,专注于提升深层信息WEB便利化和精准检索的阿拉丁计划,以及专注于分析前端用户搜索需求进行关键词相匹配的框计算就成了极佳的商业化变现利器。
框计算具备了典型的web3.0概念
那么,百度彼时选择框计算和阿拉丁计划而不是云计算,是否是个错误?
首先,框计算的战略目标是彻底锁死中国互联网第一流量入口。因为从技术模型上看,框计算作为PC互联网时代一站式服务的代表,这种在一个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即可匹配相应的需求交互模式,其背后所能达成的目的除了方便用户匹配应用程序、相关网站、关联内容外,更重要的她是可以直接为合作伙伴和自己旗下业务进行导流。
这种模式与8年后微信推出的小程序有着非常类似的血缘关系——都是基于一个高频使用习惯的流量场景内提供用户多维度需求的精准匹配,匹配的对象可以是腾讯公司旗下业务或被投公司的,也可能是第三方开发者的,但前提是他们均隶属于腾讯开放平台的开发者。因此从业务角度看,百度当时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正确的。
其次,框计算不是一种技术革命而是搜索技术的一次提升,但云计算在彼时作为概念尚处于探索期,且商业化之路困难重重,甚至在阿里云的诞生之初都没有未曾想到过今天如此花样繁多的商业化思路。
有意思的是,国内最早在云计算方面进行过商业化变现尝试的代表也并非最早布局的阿里云,而是腾讯云依托旗下QQ推出的一款作为QQ会员增值服务项目——QQ网络硬盘。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腾讯QQ早期需要将用户交流信息进行云储存和淘宝网、支付宝需要将商家与客户的交易记录、商品信息,以及第三方支付的信息上传服务器的两个核心业务,从实际需求角度看:百度进入云计算领域的迫切程度是无法与AT相提并论的。所以从技术视角看,框计算更保守也更稳妥,云计算更激进也充满不确定性,没有高下之分,BAT只不过分别找到了最适合自己业务实际需求的技术赛道。
最后,百度对于PC互联网时代的deadline显然是存在误判的。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委会决议通过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中国用了10几年时间从2G过渡到3G时代,而基于PC端百度框计算在3G时代到来后才提出构想,显然百度彼时的判断是4G时代可能不会那么快到来,流量红利的收割期仍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从发展视角看,百度彼时的战略短视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阿拉丁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变现的搜索广告加权系统
最终,百度阿拉丁计划和框计算概念反响平平。8个月内,CTO李一男、COO叶朋相继离队,前者加盟12580、后者入伙阿里巴巴。尽管两位高管离职的原因至今仍然不得而知,但不可否的是百度在上述两个项目交替进行的8个月里,百度实际上已经开始掉队。百度自诞生以来保持的技术站位优势,因为这8个月的变化而开始消退,在云计算赛道上落后阿里云、腾讯云并留下了一个接近4年时间时间差,从而奠定了阿里云、腾讯云此后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可下一场云计算大战,在百度掉队的同时却悄然拉响。
2
云盘大战:2012年3月-2016年末
蛰伏了接近2年,在阿里内部饱受烧钱争议的阿里云,让王坚急需一次向业界证明云计算存在价值的机会。于是马云找到了胡晓明,逼着他的阿里金融去找王博士那里“提个技术需求”。
2010年,中国第一个采用阿里云自主研发“飞天系统”的产品——阿里金融,因为云计算技术巨大的计算力和低成本优势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最终它成了中国第一个采用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网商银行的前身,它于2015年6月25日开业。
几乎是前脚贴后脚。
腾讯方面于2014年12月28日上线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其第一笔贷款由总理亲自完成放贷,而此时已经对外秘密运营3年多的腾讯云,亦属首次对外曝光。值得注意的是,当邱跃鹏刚刚协助完微众银行后,立刻被马化腾派往北京,因为彼时滴滴因为和Uber的补贴大战导致了订单暴涨,而滴滴的服务器濒临宕机时,马化腾对程维的求援信显然不能不管,于是腾讯云团队一组前往北京、一组驻守深圳,花了7天7夜救了滴滴一命。
既然阿里云、腾讯云都已初长成为战斗部队,那么百度云又在哪里?
真实的情况是百度云刚从娘胎出来没多久。2012年初,姗姗来迟的百度云计算成了BAT三家中最后一个进入云计算领域的玩家,比阿里晚了4年,比腾讯晚了2年。或许纵观百度技术史上,这是头一次处于落后状态。
然而,时间却不等人。一场云储存的大战悄然爆发,BAT自电商、搜索、社交以来,第四次以战争的形式完成聚首。
在云计算领域,通常业界会以数据库,弹性计算,安全防护,大数据,CDN,域名注册服务,以及云储存在内的7个维度进行综合研判,云储存属于云计算技术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自苹果于2011年6月发布革命性的iCloud后,这种通过存储资源到云端供使用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取用的模式,在云计算领域中是难得的一个“既可以TO C也可以TO B”的业务模块,是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是阿里方面,俞永福的UC当时刚刚被收购不久,与阿里云业务还未完全打通,包括神马搜索在内的新业务也在招人筹备中,因此UC云盘选择独立入场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刚刚收购案结束后给阿里同事们露一手,但由于没有争取到阿里云的更多协助,以及更多的流量扶持,使得该业务存在后劲不足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至今阿里云仍然还是以TO B业务为主导,而TO C业务盈利模式在当时尚不清晰。
腾讯方面,微云作为正统QQ硬盘的继承者,拥有包括腾讯QQ在内的多个流量入口的支持,但彼时微云隶属于云计算部门,与微信WXG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微信团队后续也开发了类似简化版微云的收藏功能,使得作为PC互联网时代产品微云在移动端严重缺乏流量支持。
360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的战略地位开始下降,但仍然有360手机,浏览器,安全卫士等大型流量入口的支持,特别是360卫士用户直接能通过原账号获得云盘,同时又拥有专业安防的品牌口碑,对于用户关注的隐私数据和帐号安全方面颇有奇效,因此在网盘大战中属于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
除了上述3强,华为,金山,115、华硕在内的一些列玩家也在1年内相继入场,百度网盘于2012年3月23日正式上线,成了百度云计算亮相后的第一个产品。至10月,百度网盘的用户量已经突破1000万,随后“8国联军”的冲突开始走向全面升级。
当传统的导流活动,免费会员赠送都已经无济于事时,同一时间国内所有网盘玩家都采取了最为残酷的基础设施军备竞赛——扩容大战。与打车大战、外卖大战不同的是,网盘大战的赛道不需要一单单补贴用户真金白银,而是需要平台方一卡车一卡车的对外采购那些贵的心惊肉跳的服务器,或者建起更大更强的机房。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金山快盘在第一时间突然宣布:免费赠送50G空间,最先点燃了导火索。几天后,UC云盘率先将之前的4G容量扩容到了2TB,容量一夜暴涨了500倍。而115云盘在UC扩容后迅速升级到8TB后,使得UC云盘发生用户大规模迁移,几天内115的用户数据暴涨,极大的刺激了其他玩家。
腾讯微云在此时选择出手,将扩容提高到了可怕的10TB,当时一度业界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腾讯式的后发胜利”。然而隔天,腾讯的老冤家360冲了出来叫板——36TB的空间成了当时国内网盘扩容大战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当时所有人都以为3Q大战又一次爆发了,而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军备竞赛。36TB成了一道难于逾越的壁垒,今天我们把这个容量简单换算成实体硬盘的价格的话,每个用户云盘的单价就超过6000元。
入场、混战、补贴升级、巨头入场,网盘大战的最后变成了熟悉的死亡进行曲。
2016年3月4日,115网盘最先传出停用部分功能的消息。14天后,阿里巴巴旗下UC网盘宣布关闭。4月25日,新浪微盘宣布关闭,次日金山快盘宣布关闭。5月3日,华为网盘停止用户数据存储分享服务,24天后腾讯微云的突然关闭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360云盘的突然关闭一度引发了用户对数据丢失的恐慌
此时,胜利的曙光照向周鸿祎,号称永不关停的360云盘似乎笑到了最后。然而无情的事实在5个月后的10月20日打了周鸿祎的老脸——360不仅关闭了个人云盘服务,还公告将在次年2月1日清空全部用户数据,并注销所有云盘账号。次年51国庆节当天,华硕网盘关闭了上海机房。几乎所有的网盘关闭时都用了一条统一的说法:为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网盘涉黄、涉盗版内容的清查工作,而事实上却是他们因为基建的成本压力而真的玩不下去了。
剩者为王,百度笑到了最后。
网盘大战是百度转型后数年来的第一次胜利,这也是百度云的第一次胜利。此前糯米、百度外卖、音乐、移动支付等一系列赛道上挫败的画面一度让这家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处在“百度是不是不行了?”的阴影中,但这次新赛道上的成功,让“狼厂”人找回了一些翻盘的信心。
为何一度落后的百度云,能跑赢网盘之战?
从技术上,百度云在开始之初就用了自行研发的一套去IOE架构,这与阿里云在2008年开始研发飞天系统时的初衷是一样的,而在此基础上开发处理费结构化数据的技术可以用非常廉价的PC服务器支持千万—上亿人次的搜索。而竞争对手,如果不采用这种手段,结果就是服务器成本+维护费用最终压垮整个业务,但这种核心技术彼时只有BAT三家掌握,而阿里云侧重点放在了安全防护和大数据分析,腾讯云则押注大数据基础服务和数据应用层面,而百度押注的方向中云储存是一个重要模块。
光伏供电的阳泉中心极大的降低了日常维护成本
在基建上,百度云(阳泉)计算中心在中后期发挥了重大作用。采用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阳泉中心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数据中心作为百度网盘的主要储存基地之一,总装机规模16万台,节能43%的绿色模式下百度进一步拉底了成本。
在战术上,网盘业务采取的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利用网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积累百度一堆丢失的用户数据和用户量,用免费策略培养他们使用习惯,为后续百度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业务方面蓄积用户基数并打造使用场景。而竞争对手,特别是AT本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拥有良好的用户积累量,因此他们对于网盘这样小业务上的争夺上并不需要号集全公司之力拿下,这也在侧面为百度留下了机会。
网盘大战的小胜显然只是个起点,百度云距离AT在云计算技术上的差距仍然不小。
2017年4月,李彦宏出版了一本新书。业界同僚本以为云储存业务会是百度重新回归的起点,孰不知那本名叫《智能革命》的书从头到尾都围绕着“人工智能”展开——百度公司随后便开始了新一轮的人员架构调整,AI 成了百度继搜索后的第二道主菜。
3
AI争锋:2013年1月-至今
2018年10月19日,北京。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李彦宏宣布阿波龙无人车已经运营1万公里零事故率,但他也担心百度的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速度的减缓;马化腾于同一天的演讲中也提到了关于腾讯车载微信,之所以迟迟没有推出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要保障安全第一。而马云,在此前更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了“技术的使命不是为了不作恶”。
技术是中立的,但技术公司可能不是。
曾几何时BAT三家都有了一套挥之不去的恶名标签:阿里的假货,腾讯的抄袭,百度的虚假广告,由于对技术缺乏敬畏之心,让三家公司在历史上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技术的使用者再次试图寻求新技术的帮助时,技术并没有选择那些利用自己谋取私欲的人这里,而时间投向了真正热爱技术的人的怀抱。
AT在5年间,围绕30多个赛道进行了角逐:打车大战、外卖大战、共享单车、无人货架、新零售等大战耗资亿万且触目惊心的最后,仍然未能分出胜负。而百度方面,拱手让出了手上那些让对手垂涎已久的赛道,选择放弃与AT争天下,转向新技术的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思路与谷歌在2004年上市后从平台型互联网公司转型为技术型互联网公司的决策几乎一致。只是百度历史上走弯路时所受的挫折,远比谷歌要来的多,也来的深刻。
百度切入商用无人巴士的角度与国内其他电动车企的消费级电动车思路截然不同
过去5年,百度又都干了什么?
2013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深度学习研究院,并在硅谷布局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2014年发布大数据平台,深度语言系统,开始进入自动驾驶领域。
2015年推出机器人助手,无人车开始上路测试,第二代深度语音系统发布。
2016年无人车开始试运营并拿下路测牌照,百度大脑AI发布,
2017年第二个硅谷研发中心成立,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对外开放,并累积拿下人工智能专利2000项。
自2016年来,百度内部提出“以夯实移动基础,决胜ai时代”作为核心驱动战略,而从当前最新组织架构上看,百度多年围绕广告销售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已成为历史,AI first的公司架构已经形成:
原核心的百度搜素独立为搜索公司,由向海龙负责包括搜索、移动以及糯米三个事业群组,其老业务已被持续压缩。
新兴业务事业群组EBG&TG由张亚勤博士负责,包括基础技术、百度云业务、教育以及国际化业务。
人工智能技术平台AIG独立成军,标志着百度成为国内第一个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独立部门运作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由王海峰负责包括语音技术、图像技术、视频技术、VR、NLP,知识图谱、数据智能以及深度学习平台在内的8个条技术研线。
新组建的IDG将智能驾驶业务作为一个独立部门运作,实属国内外罕见。李震宇当前负责包括全自动驾驶,智能辅助驾驶以及车联网业务,一方面是独立无人车开放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在下一步辅助改造汽车厂家进行智能车相关的开发与协助。
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由景鲲负责人工智能助手——度秘事业部、智能硬件生态渠道部,以及Raven Studio 工作室三个部门。
从框计算、阿拉丁计划到云计算服务,最终押注人工智能,百度10年来的技术发展更迭背后暗藏着怎样的逻辑?
如果从BAT核心业务的原点看,腾讯倚重人与人的沟通,阿里巴巴侧重商业形态的构建,而百度从一开始就该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因此基因上决定了百度就更适合作为一家提供高技术支持的服务方而不该是简单粗暴的流量变现,而框计算和阿拉丁计划的无功而返,也证实了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所能真正做到的商业化——绝非只是简单粗暴的卖广告,因为人性远远落后于我们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同理,英伟达这样的高技术公司断然不会去拿着技术来干挖比特币这样愚蠢的勾当。
2018年,AT的角逐在10年不遇的外部环境变化中开始发生反应。BAT相继押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相关技术后使得三家公司重回同一起跑线,而百度经历了多复盘与探索后似乎也回归了创业的初心。阿里人工智能将云计算与其商业大数据相结合,通过解决电商、物流、在线推广、金融、城市管理、医疗等多个应用场景。腾讯人工智能将游戏娱乐放了一个高点,而在TO B业务方面腾讯最近的一次大动作则是将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华东总部安在了上海。
而百度人工智能以自动驾驶平台阿波龙为核心,以 Dueros只能操作系统作为入口,集中火力攻克出行与日常生活两个场景。
所谓同向为竞,相向为争。技术的竞争最终仍然应由技术来决定胜负。技术虽然没有价值观,但是技术却可以实现一个价值观。
技术本该值得尊敬,技术理应值得信赖。
(欢迎各位技术同行投稿给21CTO 社区,可以在后台提交、网站或微信给我们)
作者:朱利安
来源:朱思码记